“宇宙尽头就是考编”的网络段子,最近又多了个真实案例:据中国经济周刊、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,北京市朝阳区近日公布的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显示,多数拟录用人员都是海内外名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学历,本科生寥寥。其中备受网友关注的,是一名北京大学女博士拟入职街道城管执法岗位。
消息一出,很多人疑惑,是这些招聘岗位要求太高了吗?答案并不是。查询发现,北京市朝阳区此次公示的岗位大多都是“乡镇街道基层”岗,学历要求是“本科及以上”就行,并未对毕业院校有特别要求。
对此,不少网友表示:“真是惊掉了下巴”“北京的学历都卷到这个程度了?”“果然宇宙的尽头是考编”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:“没啥好说的,人家喜欢就好”“这是个人选择,基层工作只是起步,不能马上下结论是大材小用”
实际上,近年来名校生或科研明星选择考公拿编制的例子屡见不鲜。去年8月,“发Nature论文硕士回家当公务员”话题还冲上了微博热搜。原来一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Nature》正刊发表过论文的科研明星毕业生,选择入职了安徽省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做公务员。
从近些年的就业情况来看,追求稳定胜过高薪,成为不少名校学子的选择。考公和考编热潮,也直接反映在数据上:自2009年起,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人,2022年国考计划招录3.12万人,而报名过审人高达212.3万人,报录比达到了68:1。与此同时,省考、市考和事业编考试也成为“香饽饽”。
“高学低就”“人才浪费”,近年来,只要出现高学历人才下沉基层岗位的新闻,社会上就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。他们认为,毕业于名校,择业非“高级别”“高含金量”不可,否则就是大材小用,就是“低配”。事实上,这种择业观不仅有失偏颇,也是对人才自由选择职业权利的一种侵害,更低估了人才到基层工作的价值。尊重个人选择、尊重走向基层的高学历人才,改变对高学历的刻板印象和基层单位的偏见,才是社会择业观日益成熟的标志。(齐传彬)